奥利凡德从什么时候开始制作魔杖的?哈利·波特的生日是几月几日?魔法石曾经所在的金库是多少号?哈利父亲用的魔杖多长……如果看完一本书需要你回答这样的问题,请问:你还愿意再看这本书吗?如果回答跟我一样是否定的,请问:这样出题考查阅读,还有意义吗? 明明这样的检测只会让孩子偏离阅读、远离文学,可是全国各地很多学校竟然都在使用这样的检测系统,家长埋怨不已,老师苦恼万分:好端端的儿童阅读怎么变得这样的支离破碎了?当读者被迫去关注厚厚一本书中的极小细节,而这样的细节对人物和情节都意义不大时,这样的考查就变得荒诞不已。 陈诗哥、汤汤、常立等国内多位儿童文学作家纷纷在朋友圈里接力,表达自己对这种检测的愤怒,抗议自己的作品被设计成简单粗暴的阅读测试,呼吁大家为孩子多留下一些美好的阅读记忆。我虽不是儿童文学作家,但作为一名爱阅读、爱孩子的语文教师也参与了接力。 什么是文学?我们如何带着孩子读文学?一个文学的课堂又是什么样子呢?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这样说道:“文学课堂不只是比童年,而是比人性;不只是比他人,而是比自己。文学是一座小房子,它应该是安静的,它在生活的里面又在生活的外面,在小房子里得到的40分钟快乐,会蔓延到未来的记忆中去。我们每位教师都要有智慧与方法,有文学的心情,有美好的诗意,把课堂笼罩得格外宁静,这种宁静会给人生命的教养。” 在我看来,童年最好的文学课应该有这样的功能和定位:文学课应当是文学作品阅读与分享的课堂。现在语文教材中的文学含量还不够,很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因为各种原因,并没有被收录进来,我希望能够在教材教学之外,还可以打造一个纯文学的课堂。 那么在文学课上,如何让文学作品走进孩子们的生活?我概括了6种方式:读、聊、品、演、画、写。首先是要把原作以朴素的方式朗读给孩子听,然后是充分地聊,比如可以设计学生感兴趣的、有弹性的话题,通过聊人物,将故事情节牵引出来;还可以对人物的性格与命运聚焦,从而将其所处的环境带出来,最终达到“一问动全书”的效果。 第三要品,老师尤其要重视对语言的咀嚼与品味,关注作品语言的形式特点与表达魅力,对于阅读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将这一环节深化,引导他们在体会语言形式带来的感染力和表达力的同时,试着迁移相似的语言技巧,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,从而提升写作力。第四是通过表演的方式,将平面的阅读立体化,获得更丰富的阅读体验。第五是运用可视化思维工具进行阅读策略和技巧的点拨指导。另外,还可以读写结合,在赏析的基础上,借作家的语言,“浇自己块垒”。 文学课和语文课就像一辆车的两个轮子,我们需要基于教材的、从学生能力出发的语言训练,同时也需要文学的欣赏、感染、熏陶,这两者是不可偏废的。语文教师作为成熟的阅读者,应当主动成为孩子们的领读者,成为文学麦田的守望者。 文学课的目标是什么?它的评价体系该如何建立?是不是只有如本文开头那样的检测才能佐证一个孩子的阅读成效? 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,并动用自己的语言积累采取合适的方式去表达,在我看来尤为重要。穿过一堂堂文学课,如同穿过一条条芳香小径,孩子最终成为有能力的阅读者,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,实现其精神品质的完善与提升。我还期待孩子们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语言,正如看过很多风景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路,阅读过大量的文学作品,也能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话语方式、语言之路,这是我的理想,也是我的野心。 很显然,以上所说的这一切,是本文开头的测试题所无法实现的。故而,童年最好的文学课,应该远离测试,远离功利,远离目光短浅;努力回到孩子,回到人性,回到生命本身。 (作者系深圳实验学校小学部课程设计师) |